2008-10-31

真的非開路不可嗎?

淡水每逢上下班或假日都會塞車,台北縣政府和淡水鎮公所打算在捷運和淡水河間的溪埔地,開一條淡水到關渡的四線道以改善交通狀況,竹圍的居民自發組織「反淡北道路聯盟」反對這個工程計畫。

這個開路計畫,是延續10多年前淡水環河快速路的修改版,其實主要是為了解決淡海新市鎮開發10多年仍難以發展的難題。10多年前,當時淡水的社區文史工作者和社運團體,結合了淡水街區的居民,把這個開路工程擋了下來。差不多同時間,淡水河對岸的八里,也為了開發台北港,準備開一條環河快速路,也同樣地被在地居民阻擋下來。當年若沒阻擋開新路的工程,現在淡水河過關渡到出海口這段,河道兩邊將會是兩條高架的快速路,將人和溪水隔開。

竹圍居民7~8月間組成「反淡北道路聯盟」堅持反對,這個工程案現在才慢慢地受到社會與媒體的關心和注意。

這幾個月來,8月淡水鎮公所舉辦工程說明會,現場動員許多黑衣人,去到那裡要表達反對立場的人,心裡都增添了不少驚惶;「反淡北道路聯盟」成員散發反對的傳單,卻被警察開罰單;淡水到處會看到鎮公所「支持興建」的紅布條,在私人地掛反對的布條,有的隔天就不見,有的甚至被公所警告要開環保罰單;竹圍在地的反對者,也不時有地方勢力去「關心」。

計畫開這條新路是公共議題,面對反對的聲音,國民黨的台北縣長起初救很強硬地表明,就算違法也一定要在年底前發包;行政院宣佈博奕特區優先考慮設於離島後,這位天才縣長立刻說要挖一條水路將淡海隔開成為離島,以爭取博奕特區的設置;後來,10月中,支持開路者發動遊行,從淡水竿蓁林一路走到竹圍,向反對者嗆聲,隊伍裡還參雜了幾群不良仔,淡水鎮長更公開表示有「少數人」反對,致使淡北道路無法順利開工;現在環保署宣佈這個開路計畫須做環境影響評估,縣政府和鎮公所竟跑去環保署施壓。

10幾年前,用「經濟開發」和「在地發展」的理由,不顧在地漁民等的反對,將新市鎮預定地強行整平,八里的台北港,提防突出海岸好幾公里,後來都證明了是不當的政策。現在要開淡北道路,接著是淡江大橋,淡海的博奕特區和購物娛樂中心,再接下去,是不是會繼續向北淡水、三芝一路開發過去?這些開發案到底是為了誰的利益?真的在為在地的發展考量嗎?

其次,不論公共工程或是社區營造,這種款經濟發展的開發計畫造成什麼結果?經濟發展的訴求包裝得很完美,實際上卻一直破壞在地原本的社會關係;硬體一直「建設」,人與人、人與環境、與土地的連結反而愈疏遠;賺錢的商業化思考,也讓在地的人文氣味一直相散。如今為了解決新市鎮發展的交通問題,官方開出300億的改善方案。但是我們若逆向地來檢討,不斷開路,真的能改善交通問題嗎?淡水難道不是已經開發過度了嗎?10幾年前的淡海新市鎮,難道不是自始就不應開發的嗎?

第三,對政府的公共工程政策,民間只能接受,或是有權表達反對的觀點?面對在地反對的聲音,官方掌握行政權力和資源的優勢,為何又一再地阻撓反對者表達立場的管道?台灣真的民主了嗎?假如是,對自己生活的地方要變成什麼樣子,在地人有權參與嗎?有權決定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