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Phekian看完電影後寫的
------------------------------------
60多年前的愛情故事,表現的是一個歷史事件:純情的台灣與懦弱不敢承擔的日本無奈地分手。日本在戰後並非「拋棄台灣」,而是被迫「放棄台灣」(舊金山合約)。分手後,對被「放棄」的那一方(台灣)而言,那七封動人心弦的情書,其實都是無濟於事又落落長的屁話。終究這是一部商業電影,串場情書成了不可或缺的浪漫賣點。
機車工人水蛙與老闆娘之間若有似無的戀愛感情,實在讓道德制約的凡人提心吊膽。但是水蛙他比喻說得好,誰說一個母的只能配一隻公的!台灣祖先平埔族原是母系社會,為了繁衍優質後代,一女多男最合乎自然!只是這道理卻是派給一個男人理直氣壯地說了出來,有些嘔氣。
情書對象家中的三個女人,其實代表著台灣的三個世代:承受日本背信的阿婆,一生在晦暗的鄉下老屋度過;第三代為了愛情,跟日本人生下私生子之後,從事基層勞動維生,卻磨不掉(不肯磨掉?不甘心磨掉?)傲然姿態;第四代(未來台灣)有天份且堅持自我價值,不屑理會週遭的人事物,直到自己真心認同之後,才願意跟上眾人節奏。至於消失的第二代(二二八),片中甚至沒有任何提及,那一代徹底在影片中消失,代表台灣的二二八文化斷層。
這痛徹心扉的創傷,劇中以極其簡單的一句台詞表現,第三代說:「對她(第一代)做了很不好的事。」我認為那「很不好的事」,指的是很多人經驗過的──在家裡也要說北京話,「很不好的事」指的就是台灣人的文化背叛。因為文化的不連貫,第一代與第三代之間的價值衝突無法避免!第三代其實看不起第一代,卻也繼承了愛上日本人的命運,只是第三代比第一代堅強地承擔後果,她的選擇並非暗自落淚,而是獨自肩負養育責任。
鄉代主席是最政治性的角色,受到很多視聽者的喜愛。乍看跟我們的生活經驗完全矛盾,也聽到朋友抱怨說,現實生活根本不可能出現這種民代主席。我的看法是鄉代主席其實很傳神,現實生活也的確存在,只是他(他們)並非中華民國體制下的民代,而是台灣民眾心中的台派大老。
台派大老的理想,不就是民代主席分派到的台詞嗎:「我要把恆春鎮放火燒掉(革命),然後把所有年輕人叫回來重建恆春。」「要自己回來當老闆,不要當人家(中國人、國民黨)的伙計。」他發現民代主席權力不足,或許參選鎮長才有辦法真正服務鄉民。現實上,台灣人也曾經有相同思維,只是當台灣人當上了中華民國總統之後,又服務了多少台灣人?滿足了台灣人獨立自主的願望了嗎?民代主席拼了老命,才成就了讓在地青年於演唱會熱身表演的機會;台灣人在自己的土地,必須突破層層封鎖與制約,才有一時發聲的機會。這難道不夠呈現現實嗎?
導演對台灣有很深刻的認識,他急於將知道的一切告訴觀眾。〈海角七號〉的缺點不是特效失敗,而是導演大心肝地包山包海。魏導或許擔心沒有下一部片子之餘,索性將他對台灣的所有深情塞入兩個小時的影片之中!他對自己心中對台灣的負責態度,讓我激賞卻也使我擔心,他的未來是否會遭受目前仍然緊緊掌控台灣演藝資源的中國一族迫害?但如果他無法繼續堅持,魏德聖就不是魏德聖了。
很期望年輕一代因著台灣文化的覺醒,展開一場文化革命的風潮!
------------------------------------
60多年前的愛情故事,表現的是一個歷史事件:純情的台灣與懦弱不敢承擔的日本無奈地分手。日本在戰後並非「拋棄台灣」,而是被迫「放棄台灣」(舊金山合約)。分手後,對被「放棄」的那一方(台灣)而言,那七封動人心弦的情書,其實都是無濟於事又落落長的屁話。終究這是一部商業電影,串場情書成了不可或缺的浪漫賣點。
機車工人水蛙與老闆娘之間若有似無的戀愛感情,實在讓道德制約的凡人提心吊膽。但是水蛙他比喻說得好,誰說一個母的只能配一隻公的!台灣祖先平埔族原是母系社會,為了繁衍優質後代,一女多男最合乎自然!只是這道理卻是派給一個男人理直氣壯地說了出來,有些嘔氣。
情書對象家中的三個女人,其實代表著台灣的三個世代:承受日本背信的阿婆,一生在晦暗的鄉下老屋度過;第三代為了愛情,跟日本人生下私生子之後,從事基層勞動維生,卻磨不掉(不肯磨掉?不甘心磨掉?)傲然姿態;第四代(未來台灣)有天份且堅持自我價值,不屑理會週遭的人事物,直到自己真心認同之後,才願意跟上眾人節奏。至於消失的第二代(二二八),片中甚至沒有任何提及,那一代徹底在影片中消失,代表台灣的二二八文化斷層。
這痛徹心扉的創傷,劇中以極其簡單的一句台詞表現,第三代說:「對她(第一代)做了很不好的事。」我認為那「很不好的事」,指的是很多人經驗過的──在家裡也要說北京話,「很不好的事」指的就是台灣人的文化背叛。因為文化的不連貫,第一代與第三代之間的價值衝突無法避免!第三代其實看不起第一代,卻也繼承了愛上日本人的命運,只是第三代比第一代堅強地承擔後果,她的選擇並非暗自落淚,而是獨自肩負養育責任。
鄉代主席是最政治性的角色,受到很多視聽者的喜愛。乍看跟我們的生活經驗完全矛盾,也聽到朋友抱怨說,現實生活根本不可能出現這種民代主席。我的看法是鄉代主席其實很傳神,現實生活也的確存在,只是他(他們)並非中華民國體制下的民代,而是台灣民眾心中的台派大老。
台派大老的理想,不就是民代主席分派到的台詞嗎:「我要把恆春鎮放火燒掉(革命),然後把所有年輕人叫回來重建恆春。」「要自己回來當老闆,不要當人家(中國人、國民黨)的伙計。」他發現民代主席權力不足,或許參選鎮長才有辦法真正服務鄉民。現實上,台灣人也曾經有相同思維,只是當台灣人當上了中華民國總統之後,又服務了多少台灣人?滿足了台灣人獨立自主的願望了嗎?民代主席拼了老命,才成就了讓在地青年於演唱會熱身表演的機會;台灣人在自己的土地,必須突破層層封鎖與制約,才有一時發聲的機會。這難道不夠呈現現實嗎?
導演對台灣有很深刻的認識,他急於將知道的一切告訴觀眾。〈海角七號〉的缺點不是特效失敗,而是導演大心肝地包山包海。魏導或許擔心沒有下一部片子之餘,索性將他對台灣的所有深情塞入兩個小時的影片之中!他對自己心中對台灣的負責態度,讓我激賞卻也使我擔心,他的未來是否會遭受目前仍然緊緊掌控台灣演藝資源的中國一族迫害?但如果他無法繼續堅持,魏德聖就不是魏德聖了。
很期望年輕一代因著台灣文化的覺醒,展開一場文化革命的風潮!